這兩天突然被問起一個關於吉他的保存跟溼度方面的問題,說明如下:

 

  最適合吉他的溼度是介於5060之間,話雖然這麼說。但是很多吉他手,甚至 連吉他 老師、吉他玩家都會對自己的吉他過度保護,神經質到下雨天就不敢拿出來彈,溼度太重也不敢帶出門表演。十足是個琴奴,這樣讓人彈得很痛苦,不玩也罷。

 

  吉他跟人一樣,在一個環境裡待久了就會適應。例如一把Fender從美國運回台灣,在美國的氣候條件與台灣不同,因此到了台灣的初期,琴頸的彎曲度變易會比較大,木頭也比較不穩定,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才會固定下來。有時換了主人,不同的彈奏習慣也會產生影響。

 

  要是大多數時間裡都放在琴盒裡,或者放在24小時開著除濕機的琴房,說實在對吉他沒有什麼好處;就像養在溫室裡的小孩,對環境的適應力差。這樣過度保護的吉他容易走音、變形,也因此常給人高貴的琴不容易保養的印象。

 

  一把琴適應環境的時間不一定,在店家裡為了保護這些商品,有些會準確地控制溫溼度,店內的溼度永遠都在六十度以下。而消費者買了吉他回去之後,通常會經歷一段適應期,適應期症狀包含:走音幅度較大弦距會變過高或過低

 

  解決的方式不斷地調音不斷地彈奏;發現弦距改變較多的時候,就去請有能力的店家調整。這樣子半年下來吉他就會穩定了,你也會發現你的寶貝琴是有自己的性子的;對吉他過度保護就會延長適應的時間。

 

  以我自己舉例:現在每天早上拿起小車車調音,光憑他的音準我就知道溼度較昨天變化了多少。(有時候也會遇上一年以上還沒穩定下來的吉他,經驗中有一把Gibson彈四年的時間還不能進入狀況)

 

  寫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被我弄糊塗:那吉它的保存到底要不要除濕?不彈的時候到底要不要收起來。我的回答是:沒必要,除非你將要跑路,有很長一段時間不碰吉他。

 

  那麼吉他的木頭不是會因此受潮嗎?是的,通常木頭吸收了一些溼氣之後,會稍微膨脹,像是琴頸,會因為溼度提高而膨脹,使得木頭體積增加(當然增加的幅度是非常細微的),弦也會因此而繃緊一點點,調音的時候就會發現音準會偏高一些。又或者是在指板的邊緣會發現Fret的兩端有銅綠、氧化的現象;這是因為琴頸與指板膨脹之後,Fret並沒有跟著膨脹,使得漆面與木頭之間產生間隙,水氣跑進去之後產生氧化。

 

  重點是:我們並不知道這樣的改變對吉他好或不好,所謂的「好」應該是指聲音變好,功能完整,這些木頭稍微受潮的吉他聲音會比完整乾燥的好或差,實在沒有公平的對比測試,畢竟世界上沒有兩塊一模一樣的木頭。

 

  思考到這個層面的時候,大多數吉他的主人已經陷入一種迷思(迷思這個字眼常被用錯,讓我不太想用):怎樣才能讓吉它處於最好狀態。卻忽略到過度擔心自己的吉他,會使得練琴與彈奏受到影響,沒辦法在想彈的時間或地點彈奏,徹底地受到吉他的限制。

 

  要知道,吉他的最佳狀態就是被彈奏的時候。吉他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消耗品,從買來被彈奏的那天起,就開始了一段衰敗的過程,這當中聲音會因為不斷被彈奏而越來越美,而外觀及結構卻不斷地退化,其實跟人很像;人的智慧與經驗通常越來越增長,但是外觀與體能卻不斷退化。

 

  所以我認為,一個彈吉他的人除非在必要的情況下,是不需要擁有三支以上的吉他的。這必要的情況像是:職業上的需要,職業吉他手必須擁有不同音色及不同功能的吉他;許多演奏家擁有十幾支甚至上百支的吉他。

 

  在非必要的情況之下,還擁有很多的吉他的人,不能發現自己能夠陪伴每一把吉他的時間並不多,以一天三小時的彈奏量(算蠻多了)來說,一小時彈一隻琴也只能照顧到三把吉他。那些堆在琴房裡用除濕機照顧、或靜靜躺在琴盒裡的高級琴,她們除了滿足主人的虛榮心之外,只是幾塊沒發出聲音的木頭罷了。

 

  給在網路上賣吉他的賣家們:別動不動就說自己的那把琴是收藏等級云云。其實夠資格稱作收藏品的吉他並不多,請不要濫用收藏這兩個字。如果沒有意外,收藏等級的琴應該是Jimmy Page在演唱會上彈過的一把Les Paul;或者至少也該是PRS(Paul Reed Smith)在八零年代的前幾百把琴,或是Benedetto價格在五萬美金以上的款式……別再隨便唬弄純真的高中生大學生了,乖~~

 

 

 

轉自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the-island/article?mid=2943&prev=3015&next=2434&l=f&fid=6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須加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